北京市万安公墓

4 reviews

X6JM+V8Q, Hanhe Rd, Haidian District, Beijing, China, 100093

www.beijinggongmu.com

+861062591545

About

北京市万安公墓 is a Cemetery located at X6JM+V8Q, Hanhe Rd, Haidian District, Beijing, China, 100093. It has received 4 reviews with an average rating of 3.8 stars.

Photos

F.A.Q

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

  • The address of 北京市万安公墓: X6JM+V8Q, Hanhe Rd, Haidian District, Beijing, China, 100093

  • 北京市万安公墓 has 3.8 stars from 4 reviews

  • Cemetery

  • "段祺瑞大殓日时国民政府很多均亲临吊唁。后因种种原因,段一直没有修坟建墓,直到1949年,段的昔日的好友章士钊在北京万安公墓安葬了他,墓地很小,知道的人也不多。 段祺瑞(1865年3月6日-1936年11月2日),原名啟瑞,字芝泉,中國安徽合肥(今屬肥西縣)人,為中華民國政治家,皖系軍閥首領,曾三次出任國務總理,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和領導人。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。 生平 段祺瑞祖父及叔父皆為淮軍將領,且與李鴻章同鄉。基於家學淵源與同鄉背景,段祺瑞在1885年考入由李鴻章創設的天津武備學堂,習炮兵科。1889年畢業時,天津武備學堂擇選5位畢業生派赴德意志帝國學習軍事,段祺瑞獲選為其中一員;段祺瑞在德國柏林陸軍學院留學期間繼續深造砲兵相關知識,隔年(1890年)回國。回國後,段祺瑞先短暫任職北洋軍械局委員,1891年改任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習兼炮兵統帶,曾參與威海衛之戰。 1894年甲午戰爭,北洋艦隊全滅後,1895年12月段祺瑞進入袁世凱幕府,於小站練兵,擔任砲兵隊統帶兼隨營學堂監督,成為袁的親信,其宦途也跟隨著袁世凱扶搖而上。 1899年,袁世凱編練的新軍開赴山東省鎮壓義和團;1901年,段祺瑞升任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,因袁世凱升官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,武衛右軍更名常備軍移駐保定;1902年6月,段祺瑞升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,負責北洋新軍所有編裝與訓練任務。 1903年10月,清朝政府決定設立練兵處,統轄新軍訓練,同年12月袁世凱兼任練兵處會辦大臣,因袁世凱推薦,段祺瑞升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、加副都統銜;此時段祺瑞與馮國璋、王士珍並稱為「北洋三傑」(亦被稱為龍、虎、狗;王為龍,段為虎,馮為狗)。1904年,段祺瑞兼任常備軍第三鎮翼長署理;1905年2月正式升任新軍陸軍第四鎮統制,駐軍天津馬廠,同年進行的河間秋操演習段祺瑞擔任北軍總統。1906年,段祺瑞改任陸軍第三鎮統制兼北洋武備學堂督理,1906年3月被任命為福建省汀洲鎮總兵,段祺瑞雖南下赴任,但保留了陸軍軍官學堂總辦職務;段祺瑞在北洋軍系影響力是基於他長期主掌軍隊訓練及養成,新軍逐漸編練成形的同時,段祺瑞也逐漸在軍隊中植入屬於他專屬的倫理性影響力。 1909年1月2日,袁世凱一度失勢,遭清政府下令「著即開缺,回籍養疴」,袁臨別前將北京私宅贈與段祺瑞。段祺瑞則在同年12月回任陸軍第六鎮統制。 1910年5月25日,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,賞頭品頂戴。12月18日加侍郎銜,外放任江北提督,駐江蘇淮安清江浦,負責本地治安。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,清朝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,袁世凱將段祺瑞召回北京,10月25日段升任清軍第二軍軍統;第二軍隨後開拔南下與第一軍(軍統馮國璋)一同清剿革命黨,清廷增封段祺瑞為湖廣總督。由於袁世凱與革命黨間持續進行談判,南下清軍並未盡全力掃除武漢當地之敵;待11月13日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取得職權後,段祺瑞除湖廣總督之位外會辦撫剿事宜;由於馮國璋攻克武漢三鎮進度過順,11月28日袁世凱任命段祺瑞調任第一軍軍統,第二軍軍統換由馮國璋擔任。12月5日,段祺瑞下令第一軍退出漢陽,開始進行南北議和,革命軍黃興、孫文等同意,倘能促使宣統退位,可由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。 1912年1月26日,在袁世凱授意下,段祺瑞等北洋軍五十位將領聯名發布了徐樹錚起草的《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》[1],向隆裕太后逼宮,不久,段祺瑞又發表《乞共和第二電》[1],直接挑明「謹率全軍將士入京,與王公剖陳利害」,直接以武力恐嚇隆裕太后,隆裕於2月12日頒降懿旨,接受優待條件,溥儀退位,中華民國正式成立。 中華民國成立後,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,段祺瑞同時出任陸軍總長。 1913年7月,段祺瑞一度代理國務總理,組成段祺瑞臨時內閣,調兵鎮壓二次革命;12月陸軍總長一職由周自齊接任。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,鎮壓白朗起義。 1914年2月,袁世凱段祺瑞召回北京述職,其湖北都督由段芝貴、河南都督在4月由田文烈接任;1914年5月,袁世凱增設海陸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,試圖收回由陸軍部主控的軍權,段祺瑞擔任陸軍總長;段祺瑞因不滿這個調任,在陸軍總長一職任內主要業務都由親信徐樹錚定奪;1914年,日本軍隊占領青島,段主張對日本決一死戰。 1914年後,袁世凱與段祺瑞的不和日趨浮上檯面;1915年5月「二十一條」簽訂後,段祺瑞告病辭職,赴西山養病;其陸軍總長一職由王士珍接任。袁世凱在1915年底推行洪憲帝制時,段表示不擁護帝制。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,恢復共和制,邀請段出山任國務總理,最終段祺瑞回任參謀總長兼陸軍總長。6月袁世凱病逝,黎元洪接任大總統,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。之後段祺瑞成為北洋政府派系內的皖系領袖。 1917年,與大總統黎元洪之間因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引發府院之爭,引發由張勳領導的溥儀復辟。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即被段於天津馬廠誓師鎮壓。在繼任的馮國璋總統任期內,就解決南北分裂,統一中國的方式問題,與馮發生第二次府院之爭,1917年8月14日,宣布對德國及奧匈帝國宣戰,正式加入一戰,並派華工到歐洲,及換取列強對中國如大國的待遇。於1917年11月22日辭職。 1918年3月22日復職。同年10月10日,馮國璋大總統的任期屆滿,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。段與馮約定共同下野[註 1]。段祺瑞通過安福系繼續在幕後操縱政權。1920年7月在直皖戰爭中失敗,退隱天津。 1924年10月23日,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,推翻大總統曹錕,先邀請孫中山北上,後與奉系妥協,請段祺瑞出山,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(國家元首)。 1925年4月24日,段正式下取消法統令,廢除斷續運行12年的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,由中華民國臨時參政院替代之。 1926年3月18日,發生了北洋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•一八慘案,同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台,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,潛心佛學,自號「正道居士」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,因日本軍隊佔領中國東北,拒絕與日本人往來,頗有民族操守。 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。1935年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,但沒有就職。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,葬於萬安公墓,享年71歲。 段臨終遺言有「八勿」,即:「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,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,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,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。講外交者,勿忘鞏固國防;司教育者,勿忘保存國粹;治家者,勿棄國有之禮教;求學者,勿鶩時尚之紛華。」 評價 後人評論段祺瑞者甚多,有支持的學者讚揚其品質高尚,愛國有心,組織才能非凡,善於利用政治手腕和軍事手腕維護政權。雖為軍閥,但人格正面,為人嚴肅刻板,不苟言笑,生活樸素,清廉如水,無積蓄、無房產,不抽、不喝、不嫖、不賭、不貪、不占,人稱「六不總理」,享譽於世。也有人罵其軍閥習氣,剛愎自用,迷信武力,傾心權術,在軍事上並無出色戰功和理論,喜用私人為將領。 1924年3月,北京大學紀念25周年活動中,大學生進行國內大人物票選,段祺瑞與胡適同居第四名,前三名為孫中山、陳獨秀和蔡元培。 段祺瑞因致電要求清帝退位、抵制洪憲帝制和討伐張勳復辟這三件事,有「三造共和」的美譽。梁啓超評價段祺瑞:「其人短處固所不免,然不顧一身利害,為國家勇於負責,舉國中恐無人能比。」吳佩孚:「天下無公,正未知幾人稱帝,幾人稱王,奠國著奇功,大好河山歸再造;時局至此,皆誤在今日不和,明日不戰,憂民成痼疾,中流砥柱失元勛。」 1924年,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,段祺瑞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。1926年,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合發動學生抗議,北京軍警鎮壓請願學生,造成「三•一八慘案」,旋被馮玉祥趕下台。「三一八」慘案發生後,有說法認為段祺瑞隨即趕到現場,向死者長跪不起,並決定終身食素,至死都沒有違背這一決定。根據當時新聞檔案,段祺瑞根本沒有去「三一八」慘案現場,也沒有出現在「悼念三一八慘案死難同胞大會」[4],並且段政府稱示威學生為「暴徒」[5]。有回憶者稱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後在家中也吃葷,在其他場合吃素只是與信佛有關[6]。 國民政府褒揚令︰前臨時執政段祺瑞,持躬廉介,謀國公忠。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,功在民國。及袁氏僭號,潔身引退,力維正義,節概凜然。嗣值復辟變作,誓師馬廠,迅遏逆氛,卒能重奠邦基,鞏固政體,殊功碩望,薄海同欽。茲聞在滬溘逝,老成凋謝,惋悼實深,應即予以國葬,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。生平事蹟,存備宣付史館。用示國家篤念耆勳之至意。此令!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"

    "北京最早的现代型公墓。位于海淀区香山南路万安里。创办于1930年。北京最早的现代型公墓"

    "If you are into history I recommended"

    "那个年代那些人"

Reviews

  • hannsg hannsg

段祺瑞大殓日时国民政府很多均亲临吊唁。后因种种原因,段一直没有修坟建墓,直到1949年,段的昔日的好友章士钊在北京万安公墓安葬了他,墓地很小,知道的人也不多。 段祺瑞(1865年3月6日-1936年11月2日),原名啟瑞,字芝泉,中國安徽合肥(今屬肥西縣)人,為中華民國政治家,皖系軍閥首領,曾三次出任國務總理,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和領導人。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。 生平 段祺瑞祖父及叔父皆為淮軍將領,且與李鴻章同鄉。基於家學淵源與同鄉背景,段祺瑞在1885年考入由李鴻章創設的天津武備學堂,習炮兵科。1889年畢業時,天津武備學堂擇選5位畢業生派赴德意志帝國學習軍事,段祺瑞獲選為其中一員;段祺瑞在德國柏林陸軍學院留學期間繼續深造砲兵相關知識,隔年(1890年)回國。回國後,段祺瑞先短暫任職北洋軍械局委員,1891年改任威海隨營武備學堂教習兼炮兵統帶,曾參與威海衛之戰。 1894年甲午戰爭,北洋艦隊全滅後,1895年12月段祺瑞進入袁世凱幕府,於小站練兵,擔任砲兵隊統帶兼隨營學堂監督,成為袁的親信,其宦途也跟隨著袁世凱扶搖而上。 1899年,袁世凱編練的新軍開赴山東省鎮壓義和團;1901年,段祺瑞升任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,因袁世凱升官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,武衛右軍更名常備軍移駐保定;1902年6月,段祺瑞升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,負責北洋新軍所有編裝與訓練任務。 1903年10月,清朝政府決定設立練兵處,統轄新軍訓練,同年12月袁世凱兼任練兵處會辦大臣,因袁世凱推薦,段祺瑞升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、加副都統銜;此時段祺瑞與馮國璋、王士珍並稱為「北洋三傑」(亦被稱為龍、虎、狗;王為龍,段為虎,馮為狗)。1904年,段祺瑞兼任常備軍第三鎮翼長署理;1905年2月正式升任新軍陸軍第四鎮統制,駐軍天津馬廠,同年進行的河間秋操演習段祺瑞擔任北軍總統。1906年,段祺瑞改任陸軍第三鎮統制兼北洋武備學堂督理,1906年3月被任命為福建省汀洲鎮總兵,段祺瑞雖南下赴任,但保留了陸軍軍官學堂總辦職務;段祺瑞在北洋軍系影響力是基於他長期主掌軍隊訓練及養成,新軍逐漸編練成形的同時,段祺瑞也逐漸在軍隊中植入屬於他專屬的倫理性影響力。 1909年1月2日,袁世凱一度失勢,遭清政府下令「著即開缺,回籍養疴」,袁臨別前將北京私宅贈與段祺瑞。段祺瑞則在同年12月回任陸軍第六鎮統制。 1910年5月25日,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,賞頭品頂戴。12月18日加侍郎銜,外放任江北提督,駐江蘇淮安清江浦,負責本地治安。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,清朝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,袁世凱將段祺瑞召回北京,10月25日段升任清軍第二軍軍統;第二軍隨後開拔南下與第一軍(軍統馮國璋)一同清剿革命黨,清廷增封段祺瑞為湖廣總督。由於袁世凱與革命黨間持續進行談判,南下清軍並未盡全力掃除武漢當地之敵;待11月13日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取得職權後,段祺瑞除湖廣總督之位外會辦撫剿事宜;由於馮國璋攻克武漢三鎮進度過順,11月28日袁世凱任命段祺瑞調任第一軍軍統,第二軍軍統換由馮國璋擔任。12月5日,段祺瑞下令第一軍退出漢陽,開始進行南北議和,革命軍黃興、孫文等同意,倘能促使宣統退位,可由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。 1912年1月26日,在袁世凱授意下,段祺瑞等北洋軍五十位將領聯名發布了徐樹錚起草的《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》[1],向隆裕太后逼宮,不久,段祺瑞又發表《乞共和第二電》[1],直接挑明「謹率全軍將士入京,與王公剖陳利害」,直接以武力恐嚇隆裕太后,隆裕於2月12日頒降懿旨,接受優待條件,溥儀退位,中華民國正式成立。 中華民國成立後,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,段祺瑞同時出任陸軍總長。 1913年7月,段祺瑞一度代理國務總理,組成段祺瑞臨時內閣,調兵鎮壓二次革命;12月陸軍總長一職由周自齊接任。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,鎮壓白朗起義。 1914年2月,袁世凱段祺瑞召回北京述職,其湖北都督由段芝貴、河南都督在4月由田文烈接任;1914年5月,袁世凱增設海陸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,試圖收回由陸軍部主控的軍權,段祺瑞擔任陸軍總長;段祺瑞因不滿這個調任,在陸軍總長一職任內主要業務都由親信徐樹錚定奪;1914年,日本軍隊占領青島,段主張對日本決一死戰。 1914年後,袁世凱與段祺瑞的不和日趨浮上檯面;1915年5月「二十一條」簽訂後,段祺瑞告病辭職,赴西山養病;其陸軍總長一職由王士珍接任。袁世凱在1915年底推行洪憲帝制時,段表示不擁護帝制。 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,恢復共和制,邀請段出山任國務總理,最終段祺瑞回任參謀總長兼陸軍總長。6月袁世凱病逝,黎元洪接任大總統,段祺瑞擔任國務總理。之後段祺瑞成為北洋政府派系內的皖系領袖。 1917年,與大總統黎元洪之間因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引發府院之爭,引發由張勳領導的溥儀復辟。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即被段於天津馬廠誓師鎮壓。在繼任的馮國璋總統任期內,就解決南北分裂,統一中國的方式問題,與馮發生第二次府院之爭,1917年8月14日,宣布對德國及奧匈帝國宣戰,正式加入一戰,並派華工到歐洲,及換取列強對中國如大國的待遇。於1917年11月22日辭職。 1918年3月22日復職。同年10月10日,馮國璋大總統的任期屆滿,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。段與馮約定共同下野[註 1]。段祺瑞通過安福系繼續在幕後操縱政權。1920年7月在直皖戰爭中失敗,退隱天津。 1924年10月23日,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,推翻大總統曹錕,先邀請孫中山北上,後與奉系妥協,請段祺瑞出山,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(國家元首)。 1925年4月24日,段正式下取消法統令,廢除斷續運行12年的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,由中華民國臨時參政院替代之。 1926年3月18日,發生了北洋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•一八慘案,同年4月9日被馮玉祥驅逐下台,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,潛心佛學,自號「正道居士」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,因日本軍隊佔領中國東北,拒絕與日本人往來,頗有民族操守。 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。1935年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,但沒有就職。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,葬於萬安公墓,享年71歲。 段臨終遺言有「八勿」,即:「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,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,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,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。講外交者,勿忘鞏固國防;司教育者,勿忘保存國粹;治家者,勿棄國有之禮教;求學者,勿鶩時尚之紛華。」 評價 後人評論段祺瑞者甚多,有支持的學者讚揚其品質高尚,愛國有心,組織才能非凡,善於利用政治手腕和軍事手腕維護政權。雖為軍閥,但人格正面,為人嚴肅刻板,不苟言笑,生活樸素,清廉如水,無積蓄、無房產,不抽、不喝、不嫖、不賭、不貪、不占,人稱「六不總理」,享譽於世。也有人罵其軍閥習氣,剛愎自用,迷信武力,傾心權術,在軍事上並無出色戰功和理論,喜用私人為將領。 1924年3月,北京大學紀念25周年活動中,大學生進行國內大人物票選,段祺瑞與胡適同居第四名,前三名為孫中山、陳獨秀和蔡元培。 段祺瑞因致電要求清帝退位、抵制洪憲帝制和討伐張勳復辟這三件事,有「三造共和」的美譽。梁啓超評價段祺瑞:「其人短處固所不免,然不顧一身利害,為國家勇於負責,舉國中恐無人能比。」吳佩孚:「天下無公,正未知幾人稱帝,幾人稱王,奠國著奇功,大好河山歸再造;時局至此,皆誤在今日不和,明日不戰,憂民成痼疾,中流砥柱失元勛。」 1924年,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,段祺瑞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。1926年,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合發動學生抗議,北京軍警鎮壓請願學生,造成「三•一八慘案」,旋被馮玉祥趕下台。「三一八」慘案發生後,有說法認為段祺瑞隨即趕到現場,向死者長跪不起,並決定終身食素,至死都沒有違背這一決定。根據當時新聞檔案,段祺瑞根本沒有去「三一八」慘案現場,也沒有出現在「悼念三一八慘案死難同胞大會」[4],並且段政府稱示威學生為「暴徒」[5]。有回憶者稱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後在家中也吃葷,在其他場合吃素只是與信佛有關[6]。 國民政府褒揚令︰前臨時執政段祺瑞,持躬廉介,謀國公忠。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,功在民國。及袁氏僭號,潔身引退,力維正義,節概凜然。嗣值復辟變作,誓師馬廠,迅遏逆氛,卒能重奠邦基,鞏固政體,殊功碩望,薄海同欽。茲聞在滬溘逝,老成凋謝,惋悼實深,應即予以國葬,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。生平事蹟,存備宣付史館。用示國家篤念耆勳之至意。此令!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

  • 于海宁

北京最早的现代型公墓。位于海淀区香山南路万安里。创办于1930年。北京最早的现代型公墓

  • Thorsten Bauer

If you are into history I recommended

  • bjxdxl

那个年代那些人

Similar places

Babaoshan Revolutionary Cemetery

19 reviews

9 Shijingshan Rd, Shijingshan District, China, 100040

天寿园

3 reviews

63FC+7R2, Maxing Rd, Changping District, Beijing, China, 102204

Foshan Cemetery

3 reviews

44P9+82G, Changping District, Beijing, China, 102205

长青园骨灰林

2 reviews

China, Beijing, Chaoyang, 黑庄户地区大鲁店村南1千米

景仰园陵园

1 reviews

中国北京市昌平区 邮政编码: 102213

Liang Qichao's Grave

1 reviews

China, Beijing, Haidian District, E Ring Rd, 香山 邮政编码: 100093

北京市太子峪陵园

1 reviews

R5P7+PJV, Fengtai District, Beijing, China, 100072

董四墓

1 reviews

268X+C72, Haidian District, Beijing, China, 100091

Badaling Cemetery

1 reviews

China, Beijing, Yanqing District, 216省道 邮政编码: 102112

北京市天慈墓园

1 reviews

China, Beijing, Daxing District, 黄村镇北磁村东